当前位置:首页 名医工作室 诊疗方案

慢性肾衰竭

发布时间:2019-08-01点击次数:5326次

慢性肾衰诊疗方案

(慢性肾功能衰竭)

一、病名

中医病名:慢性肾衰病

西医病名:慢性肾功能衰竭

二、定义

慢性肾衰是指肾元虚衰,气化失常,浊毒内蕴,损伤脏腑,耗伤气血,引起气机升降失常临床以浮肿、恶心呕吐、小便量少甚至不通等表现的病证。见于水肿、淋证、癃闭等多种肾系疾病的晚期,或继发于消渴病等。

三、诊断依据

(1)内生肌酐清除率(Ccr)<80ml/min。

(2)血肌酐(Scr)>133umol/L。

(3)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症状和慢性肾脏病史

四、辨证要点

1、辨虚与实  正虚以脾肾虚衰为主,可有气虚、阳虚、血虚、阴虚以及气阴两虚、气血亏虚、阴阳俱虚等不同。邪实包过湿浊、水湿、湿热、血瘀等方面。临证时应注意辨明正虚邪实的不同以及孰轻孰重。

2、辨寒热  湿浊、水湿病邪多属寒,湿热、热毒、风热病邪多属热。

五、证候分类

1、正虚诸证

(1)脾肾气(阳)虚

 症状:倦怠乏力,气短懒言、纳少、腹胀、腰酸、腿软、口淡不渴、大便不实、夜尿清长,甚则畏寒肢冷,腰部发冷,脉象沉弱,舌淡齿痕。

(2)脾肾气阴两虚

症状:怠倦乏力,腰膝酸软,口干咽燥,面色少华,五心烦热,大便稀或干,尿少色黄,夜尿清长,脉象沉细,舌淡齿痕。

(3)肝肾阴虚

症状:头晕头痛,口舌咽干,渴喜冷饮,五心烦热,全身乏力,腰膝酸软,大便干结,尿色黄尿少,舌淡红少苔,脉沉细或弦细。

(4)阴阳两虚

症状:极度乏力,畏寒肢冷,手足心热,口干欲饮,腰膝酸软,大便干结,夜尿清长,脉象沉细,舌淡白胖,有齿痕。

2、邪实诸证

(1)寒湿阻滞

症状:畏寒倦卧,恶心呕吐,口中尿臭,口淡口粘,胸脘痞满,大便秘结,舌淡体胖,苔白腻,脉象沉细。

(2)湿毒内蕴

症状:口中秽臭,口苦口粘,胸脘痞闷,腹胀纳呆,或心烦失眠,便秘或大便秽臭,舌质淡,苔厚腻,脉弦滑。

(3)水气不化

症状:水肿腰以下尤甚,胸腹胀满,畏寒肢冷,腰膝酸软,大便溏薄,小便短少,舌质淡苔腻,脉搏沉迟或沉细。

(4)瘀血内停

症状:面色晦黯,腰痛,唇色发紫,肌肤甲错,女子月经延期或闭经,舌质紫暗,有瘀斑或瘀点,脉沉细。

六、临床治疗

1、辩证分型论治

(1)脾肾气阳虚型:

治法:益气健脾补肾

推荐方药:金匮肾气丸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

(2)脾肾气阴虚型

治法:益气养阴

推荐方药:参芪地黄汤加减

(3)肝肾阴虚型

治法:滋补肝肾

推荐方药:一贯煎合六味地黄汤加减

(4)阴阳两虚型

治法:阴阳双补

推荐方药:《金匮》肾气丸加减

(5)寒湿阻滞型

治法:温阳降浊

推荐方药:三仁降浊汤加减

(6)湿毒内蕴型

治法:清热化湿泄浊

推荐方药:三仁温胆汤加减

(7)水气不化型

治法:温阳利水   

推荐方药:真武汤加减

(8)瘀血内停

治法:活血化瘀

推荐方药:丹黄化瘀汤加减

在临床上,慢性肾衰病机复杂,气血阴阳不足,脏腑功能障碍,水湿浊毒潴留,瘀血阻滞,虚实寒热互见,变症危症叠起,治疗宜谨病机,辨轻重缓急,标本虚实。

2、中成药

(1)肾衰泄浊口服液250ml饮服,(肾内科拟方,院内制剂)。

(2)中药肾药III号灌肠液250ml(肾内科拟方,院内制剂),保留灌肠,每晚一次;

⑶中成药:海昆肾喜胶囊、肾衰宁胶囊、尿毒清颗粒、金水宝胶囊口服

(4)静脉用药:①灯盏细辛针②灯盏花素针③各种丹参类针剂④注射用血塞通⑤红花黄色素氯化钠⑥丹参多酚酸盐针等活血化瘀改善肾脏微循环,并配合黄芪注射液以加强益气泄浊解毒,延缓肾脏损害。

4、透析治疗(腹膜透析、血液透析或肾移植)

七、疗效评定标准

1、显效:治疗后症状积分和较治疗前下降≧60%

2、有效:治疗后症状积分和较治疗前下降≧30%

3、无效:治疗后症状积分和较治疗前下降<30%

经上述中医特色治疗后,绝大多数患者症状都能缓解或消除。

八、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

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往往伴有呕吐症状,影响饮食摄入,口服给药困难,影响药物的吸收。治疗在上述方药基础上加用法半夏、生姜、陈皮、竹茹等药以和胃降逆止呕。

 

 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