颈椎病
@font-face{ font-family:"Times New Roman"; } @font-face{ font-family:"宋体"; } @font-face{ font-family:"Calibri"; } @font-face{ font-family:"仿宋"; } p.MsoNormal{ mso-style-name:正文; mso-style-parent:""; margin:0pt; margin-bottom:.0001pt; mso-pagination:none; text-align:justify; text-justify:inter-ideograph; font-family:Calibri; mso-fareast-font-family:宋体; mso-bidi-font-family:'Times New Roman'; font-size:10.5000pt; mso-font-kerning:1.0000pt; } p.p{ mso-style-name:"普通\(网站\)"; margin-top:5.0000pt; margin-right:0.0000pt; margin-bottom:5.0000pt; margin-left:0.0000pt; mso-margin-top-alt:auto; mso-margin-bottom-alt:auto; mso-pagination:none; text-align:left; font-family:Calibri; mso-fareast-font-family:宋体; mso-bidi-font-family:'Times New Roman'; font-size:12.0000pt; } span.msoIns{ mso-style-type:export-only; mso-style-name:""; text-decoration:underline; text-underline:single; color:blue; } span.msoDel{ mso-style-type:export-only; mso-style-name:""; text-decoration:line-through; color:red; } @page{mso-page-border-surround-header:no; mso-page-border-surround-footer:no;}@page Section0{ } div.Section0{page:Section0;}
颈椎病
颈推病是指颈椎骨质增生、颈项韧带钙化、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等,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进血、血管斧组织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。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,中医学中虽然没有须椎病的提法,但其相关症状散见于痹证、证、项强、眩晕等方面的论述。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。
【病因病机】
颈椎病多因慢性劳损或急性外伤引起。由于颈项部日常活动频繁,活动度较大,易受外伤,因而中年以后颈部常易发生劳损。如从事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会计、眷写、缝纫、刺绣等职业者;或长期使用电脑者;或颈部受过外伤者;或由于年高肝肾不足,筋骨懈惰,引起椎间盘萎缩变性,弹力减小,向四周膨出,椎间隙变窄,继而出现椎体前后缘与的椎关节的增生,小关节关系改变,椎体半脱位,椎间孔变窄,黄韧带肥厚、变性及项韧带钙化等一系列改变。椎体增生的骨赘可引起周围膨出的椎间盘、后纵韧带、关节囊的反应充血、肿胀、纤维化、钙化等,共同形成混合性突出物。当此类劳损性改变影响到颈部种经展、领部脊或须部主要血管时,即可发生一系列相应的症状和体征。颈椎病常见的基本类型有颈型、神经根型、脊髓型、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,若同时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者为混合型,
1.颈型颈椎病亦称软组织型颈椎病,由于颈椎间盘退变、骨质增生等病变引起局部充血、水肿无菌性炎症,或因神经后支受刺激发生颈部肌肉痉挛而出现颈项疼痛、活动不利等症状。此型最多见,部分患者随病情加重,可发展成为其他较严重类型的颈椎病。
2.神经根型颈椎病亦称痹痛型颈椎病,是各型中发病率最高、临床最为多见的一种,其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、运动障碍及反射变化。神经根症状的产生是由于颈部韧带肥厚钙化、颈椎间盘退变、骨质增生等病变,使椎间孔变窄、脊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,即逐渐出现各种症状。第5~6颈椎及第6~7颈椎之间关节活动度较大,因而发病率较其余颈椎关节为高。
3.脊髓型颈椎病 亦称瘫痪型颈椎病,此型比较多见,且症状严重,以慢性进行性四肢瘫痪为其特征。一旦延误诊治,常发展成为不可逆性神经损害。由于主要是损害脊髓,且病程多呈慢性进展,遇诱因后加重,临床上表现为损害平面以下的感觉减退及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。损害平面以下多表现为麻木、肌力下降、肌张力增加等症状。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多有根管狭窄,加之前后方的压迫因素而发病。突出的椎间盘、骨赘、后纵韧带钙化及黄韧带肥厚可造成椎管的继发性狭窄,若合并椎节不稳,更增加了对脊髓的刺激或压迫。
4.椎动脉型颈椎病 亦称眩晕型颈椎病。椎动脉第2段通过颈椎横突孔,在椎体旁走行。当钩椎关节增生时,可对椎动脉造成挤压和刺激,引起脑供血不足产生头晕、头痛等症状。当颈椎退变、椎节不稳时,横突孔之间的相对位移加大,穿行其间的椎动脉受刺激机会较多,椎动脉本身可以发生扭曲,以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供血障碍。
5.交感袖经型预椎病 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,刺激交感神经而引起相关症候群者,被称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。
【诊查要点】
1.颈型颈椎病
(1)症状头枕部、颈部、肩部有疼痛等异常感觉,颈部活动不利,个别患者可有上肢牵涉痛或麻木,但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高时症状不加重。(2)休征 颈椎旁肌或胸锁乳突肌、斜方肌,冈上肌部位有压痛,如有斜角肌痉挛,可扪及痉挛块,有压痛,可诱发或加重上肢牵涉痛,颈部活动受限。
(3)影像学检查颈椎正侧位X线摄片检查显示,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,椎间隙轻度狭窄,椎体轻度骨质增生。
(4)鉴别诊断颈型颈椎病应与颈部扭伤、落枕等疾病进行鉴别。
2.神经根型颈椎病
(1)症状多数无明显外伤史。大多患者逐渐感到颈部单侧局限性疼痛,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、上臂、前臂乃至手指放射疼痛,且有麻木感,或以疼痛为主,或以麻木为主。疼痛呈酸痛、灼痛或电击样痛,颈部后伸、咳嗽、甚至增加腹压时疼痛可加重。上肢沉重,酸软无力持物易坠落。部分患者可有头晕、耳鸣、耳痛、握力减弱及肌肉萎缩,此类患者的颈部常无疼痛感觉。
(2)体征颈部活动受限、僵硬,颈椎横突尖前侧有放射性压痛,患侧肩胛骨内上部也常有压痛点,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,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退,腱反射异常,肌力减弱。颈5~6椎间病变时,刺激颈6神经根引起患侧拇指或拇、食指感觉减退;颈6~7椎间病变时,则刺激颈7神经根而引起食、中指感觉减退。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,颈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。
(3)影像学检查颈椎正侧位、双侧斜位或侧位过伸、过屈位X线摄片检查,可显示椎体增生,钩椎关节增生,椎间隙变窄,颈椎生理曲度减小、消失或反弓,轻度滑脱,项韧带钙化和椎间孔变小等改变。
(4)鉴别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应与尺神经炎、胸廓出口综合征、腕管综合征等疾病做鉴别。
3.脊髓型颈椎病
(1)症状缓慢进行性双下肢麻木、发冷、疼痛,走路欠灵、无力,打软腿、易绊倒,不能跨越障碍物。休息时症状缓解,紧张、劳累时加重,时缓时剧,逐步加重。晚期下肢或四肢瘫痪,二便失禁或尿潴留。
(2)体征颈部活动受限不明显,上肢活动欠灵活,双侧脊髓传导束的感觉与运动障碍,即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,肌张力增高,腱反射亢进,椎体束征阳性。
(3)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检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,病变椎间隙狭窄,椎体后缘唇样骨赘,椎间孔变小。CT检查可见颈椎间盘变性,颈椎增生,椎管前后径缩小,脊髓受压等改变。MRI检查可显示受压节段脊髓有信号改变,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。
(4)鉴别诊断脊髓型颈椎病应与脊髓肿瘤、脊髓空洞症等疾病做鉴别。
4.椎动脉型颈椎病
(1)症状主要症见单侧颈枕部或枕顶部发作性头痛,视力减弱、耳鸣、听力下降,眩晕,可见猝倒发作。
(2)体征常因头部活动到某一位置时诱发或加重,头颈旋转时引起眩晕发作是本病的最大特点。
(3)影像学检查 椎动脉血流检测及椎动脉造影检查,可协助诊断,辨别椎动脉是否正常、有无压迫、迁曲、变细或阻滞。X线摄片检查可显示椎节不稳及钩椎关节侧方增生。
(4)鉴别诊断 椎动脉型颈椎病应除外眼源性、耳源性眩晕及脑部肿瘤等疾病。
5.交感神经型颈椎病
(1)症状 主要症见头痛或偏头痛,有时伴有恶心、呕吐,颈肩部酸困疼痛,上肢发凉发绀,眼部视物模糊,眼窝胀痛,眼脸无力,瞳孔扩大或缩小,常有耳鸣、听力减退或消失。心前区持续性压迫痛或钻痛,心律不齐,心跳过速。
(2)体征 头颈部转动时症状可明显加重,压迫不稳定椎体的棘突可诱发或加重交感神经症状。
(3)鉴别诊断单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诊断较为困难,应注意与冠状动脉供血不全、神经官能症等疾病进行鉴别。
【治疗】
以手法治疗为主,配合药物、牵引、练功等治疗。
1.理筋手法 理筋手法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,能使部分患者较快缓解症状。先在颈项部用点压、拿捏、弹拨、㨰法、按摩等舒筋活血、通络止痛的手法,放松紧张痉挛的肌肉;然后用颈项旋扳法,患者取稍低坐位,术者站于患者的侧后,以同侧肘弯托住患者下颌,另一手托其后枕部,嘱患者颈部放松,术者将患者头部向头顶方向牵引,尔后向本侧旋转,当接近限度时,再以适当的力量使其继续旋转5°~10°,可闻及轻微的关节弹响声,之后再行另一侧的旋扳。此手法必须在颈部肌肉充分放松、始终保持头部的上提力量下旋扳,不可用暴力,旋扳手法若使用不当有一定危险,故宜慎用,脊髓型颈椎病禁用以免发生危险;最后用放松手法,缓解治疗手法引起的疼痛不适感(图8-3)。
2.药物治疗治宜补肝肾、祛风寒、活络止痛,可内服补肾壮筋汤、补肾壮筋丸或颈痛灵、颈复康、根痛平冲剂等中成药;麻木明显者,可内服全蝎粉,早晚各1.5g,开水调服;眩晕明显者,可服愈风宁心片,亦可静滴丹参注射液;急性发作,颈臂痛较重者,治宜活血舒筋,可内服舒筋汤。
3.牵引治疗通常用枕颌布带牵引法。患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牵引,牵引姿势以头部略向前倾为宜,牵引重量可逐渐增大到6~8kg,隔日或每日1次,每次30分钟。枕颌牵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,扩大椎间隙,流畅气血,减轻压迫刺激症状。
4.练功活动 做颈项前屈后伸、左右侧屈、左右旋转及前伸后缩等活动锻炼。此外,还可以做体操、太极拳、健美操等运动锻炼。
【预防与调护】
合理用枕,选择合适的高度与硬度,保持良好睡眠体位。长期伏案工作者,应注意经常做颈项部的功能活动,以避免颈项部长时间处于某一低头姿势而发生慢性劳损。急性发作期应注意休息,以静为主,以动为辅,也可用颈围或颈托固定1~2周。慢性期以活动锻炼为主。颈椎病病程较长,非手术治疗症状易反复,患者往往有悲观心理和急躁情绪。因此要注意心理调护,以科学的态度向患者做宣传和解释工作,帮助患者树立信心,配合治疗,早日康复。